您当前的位置 : 文联要闻>

“文艺两新”专栏 || 在黑暗中追求光明——解读冯飞历史小说《开刃之秋》高家志士的追求

作者:    来源:市评协   发布日期: 2025-04-08 11:29:00

作家冯飞的历史小说《开刃之秋》,兼具文学艺术价值和历史学价值,是一部沉甸甸的,弥足珍贵的著作。它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文学艺术作品,也是一部历史性很强的红色革命史书,这部小说,集文学艺术性和历史学术性于一身。这部小说的问世,在贵州党史学术界,将揭开研究贵州地下党史的序幕,其意义重大、深远!

阅读这部小说,要怀着崇敬、缅怀去阅读,要带着思考去阅读。

图片

贵阳文笔街的“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曾经是大地主高家的豪宅,人称高家花园。又有几人知道,这大地主高家的豪宅,竟然会是当年贵州地下党人活动、办公的地点。

又有几人知晓,这个大地主的高家人,曾经冒着杀身之祸,保护、帮助共产党人,舍身取义参加共产党,投身无产阶级革命,前赴后继……

冯飞历史小说《开刃之秋》,打开了一部鲜为人知的中共贵州地下党革命史,揭开了尘封已久的高家花园对中共贵州地下党的贡献,讲述了作为旧时豪门大户高氏众多子弟支持、参加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不计生死的感人故事;讴歌了在各路反动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一批如林青、秦天真、董亮清、高言志等等中共党员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新中国的的建立,不顾身家性命,视死如归的革命牺牲精神。

《开刃之秋》,无疑是反映、再现,解放前夕中共贵州地下党活动的史诗般的作品,但我在本文中试着侧重解读,作为大地主家庭的高家子弟参加中共无产阶级革命的大义和悲壮。

高家的众多有识、有志之士,不顾家族的利益,甘冒自己和家族百十号人的杀身之祸,毅然投身革命,参加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洪流之中。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家族是旧的封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也不可能不知道,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基本政治主张之一是打土豪分田地,也就是说,他们参加的革命,也是在“革”,作为大地主的自己家族的“命”。他们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但他们却义无反顾,紧跟共产党。因为他们心怀全局,心怀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他们没有去考虑自己家族的利益和命运,他们要舍小家顾大家,他们要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共产主义信仰,舍利、舍身,取大义。

是什么力量,让封建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的豪门大户高氏,从老到小支持共产党,为共产主义甘愿牺牲?

小说中,无数次参与军阀混战,后成为军阀王家烈的高级军官的黄大陆说:“军阀靠什么起家?大多是三教九流,打家劫舍,明偷暗抢……尔虞我诈……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往往只为争抢地盘,哪还讲什么良知?更说不上什么正义!”

自清末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华大地军阀混战,尸横遍野,血雨腥风,广大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神洲大地满目疮痍。偏远落后的贵州也是战乱不止,各路军阀穷兵黩武,混战无度,无视百姓生死和贫苦,只一味争地夺权,搜刮民脂民膏。在短时期内唐继尧、周西成、毛光祥、王家烈、犹国才等等军阀相继争抢劫取贵州政权,奴役贵州黎民百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

小说中,高家另一个少爷高言诗说:“这些年,我们看到了什么呢?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到处招兵买马,只是为了抢占地盘,捆绑拉伕扩充实力,也只是增加一些白白送死的炮灰。苛捐杂税增加人民负担,百姓的生活雪上添霜啊!

高言志说:正因为如此,我才坚定选择共产党。”

这样战乱无序,野蛮残暴,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高家的有识之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激发了他们爱国报国激情。高言志、高言诗、高昌华等有大志、大义的高氏子弟们,在茫茫黑暗中寻找、思索、探行,他们看到了,发现了中国共产党这颗正在燎原的,中华民族希望的星星之火。他们认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他们寻找共产党,冒死帮助共产党,加入共产党,前赴后继,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他们赴汤蹈火。

贵阳高家,世称“高家谷子”,名不虚传。祖上从清代廉吏高廷瑶开始,世代官宦,广置田产。其田地除了贵阳和乌当,广至花溪、惠水、长顺、平坝、清镇、修文、开阳、贵定等地区,何止万顷。

高家在贵阳文笔街建有园林式豪宅高家花园,在乌当北衙建有不俗的高家公馆,其身份地位世代显赫,是旧社会里典型的大地主家庭。

小说中,在高家上下两辈人物中,小辈高言志,老辈高可亭,是代表人物,具有典型性。

作者冯飞说:“高言志,是民国年间贵阳鼎鼎大名的高家大少爷;是位智勇双全的中共地下党的‘幕后英雄’”。

高言志这位大少爷,从小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他没有成为一个无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更没有成为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少,却饱读诗书,接受民主平等新思想。同时他在日寇入侵,祖国山河破碎,国家四分五裂,大小军阀混战,人民群众贫苦,社会极端黑暗的现实中,心怀救国救民之志,主动接近,参加当时国家民族之希望的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冒着个人及全家族众人的杀头危险,让中共地下党员秦天真隐蔽栖身高家花园,在反动残暴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让高家花园成为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点,成为中共贵州省委的地下办公议事地点。他开始为共产党做这些事的时候,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他死心塌地追随共产党,追求光明和真理。他对共产党人秦天真掷地有声地说:“我选定真理,绝不退缩!”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遵义之前,中共中央根本不知道贵州有共产党组织,是共产党人林青从贵阳穿过层层封锁,到遵义找到红军时才知道的。于是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共贵州省委,任命林青为省工委书记,秦天真等为省工委委员。这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命令建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省级党委组织。

中共贵州省工委在党中央的领导指示下,以高家花园这一安全地点为依托,成功领导策划了截取国民党密电码,促成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军事奇迹,成功甩掉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同时,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待的掩护重要共产党人潘汉年安全从贵阳转移到上海的任务。

如果没有高言志这个人,高家花园就不会成为中共贵州省委的秘密办公地点,我们今天就不会去那里瞻仰革命烈士。如果没有高言志的帮助和高家花园主事者高可亭的暗中掩护,当时的中共贵州省地下组织的工作不会那样顺利。

小说中,高可亭这个人物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人物。高可亭是高家大家族的主事者,管理决策高家大大小小的事务,是名符其实的大财主,然而,他却暗中支持、帮助中共地下党。这一人物形象,令人玩味,令人深思,令人肃然起敬。

小说写道:“清末民初,三老爷昌适(高可亭)接受新学,进贵阳模范中学读书,毕业后到上海入中国公学,此乃于右任创办的大学,昌适在此接受民主革命新思想洗礼,眼界愈加开阔……”

可见高可亭,不是一般常识里的那种保守、顽固、僵化、贪婪、反动的封建大地主,他上过新学,接受了民主革命新思想。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不反对其子侄支持共产党,参加共产党,“睁只眼闭只眼”地放任共产党组织在自己的家里开展工作的种种行为了。

但高可亭对共产党的支持、帮助,是暗地里的,是“心照不宣”的。因为,这是他的大地主家长的身份决定的。他得为全家一两百人的身家性命负责,他必须要继续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路军阀周旋,他得保护好自己作为大财主的身份,他得保护好了自己,才能暗中支持和保护自己家参加共产党的子侄兄弟,才能暗中支持和保护在他家里居住的共产党人。

高可亭的用心,可谓良苦而复杂!

图片

我想,高可亭这样做,心里是经历过激烈、曲折、痛苦的纠结和挣扎的。在当时的黑暗残暴时代,以他豪门财主的身份地位,他不可能不经过痛苦剧烈的纠结和挣扎。但国民政府的无能腐败,地方各派军阀的混战,土匪的猖獗残暴,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迫使他作出大胆、明智的选择——暗中支持共产党,放任自家的子弟参加共产党。

他看透了那个万恶的社会——各路军阀巧取豪夺,向他借粮不还,土匪公然入宅抢劫钱粮,明目张胆杀死家丁。他在这个社会看不到和平安宁,看到的只是杀戮、动荡。他在国民党、民国政府的身上看不到拯救国家的希望,而恰恰处于星火燎原之势的共产党让他看到了拯救中国的希望,所以他同情、支持共产党人。

当共产党人林青、刘雪苇不幸被国民党逮捕后,高言志想到他们会受尽折磨,甚至被杀害时,就情不自禁痛苦地泪流满面。此时他的三伯伯高可亭悄悄来到他的身边安慰他。

小说这样写他们的对话:

三老爷:“你们出事啦?”

高言志:“嗯”

三老爷:“你挺不住啦?”

高言志:“有点。”

三老爷:“世间有些路好走,有些路不好走。”

高言志:“嗯,伯伯。”

三老爷:“好走不好走,只要是自己选择的,就走下去。”

《开刃之秋》,只选取了1932年至1935年,中共贵州省委成立前后发生的中共贵州地下党活动的故事。故事讲到省工委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共产党人林青被国民党杀害后,共产党人秦天真、刘雪苇、徐健生、董亮清在高言志的掩护下,从高家花园秘密转移到乌当北衙高公馆隐蔽,并安全转移出去为止。

作者冯飞对笔者说,故事讲到这里,只是告了一个段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高家子弟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还在高家花园继续演绎,一直到贵阳解放。

作者介绍,高可亭的族弟高昌谋,中共地下党员,贵阳解放后参加剿匪,不幸被大土匪曹绍华抓住,于1950年5月的一天被活埋,时年35岁。

高可亭的亲生儿子高言善,因家庭开明,少年时代就开始接受抗日救亡思想教育,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贵阳中学读书期间,任校学生自治学术股长,主办《学声》校刊。他通过《学声》传播进步思想,报道全国各地学生动态,启发同学们关心时事和形势,《学声》因倾向进步,后被迫停刊。

1948年,高言善考入贵州大学外语系,1949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学生中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参加学生的反饥俄、反内战运动。1949年7月某天,在高家花园住所被捕。在狱中他意志坚定,敌人采用各种酷刑,也未能动摇他为真理而斗争的革命意志。高言善在狱中不向反动派低半点头,拒绝家人动用各种关系担保营救。1949年11月11日,国民党当局贵州保安司令部在仓皇溃逃之前制造震惊全省的“双十一”惨案,高言善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1岁。

高言善和众多共产党人牺牲后的第四天,贵阳解放。

我带泪的目光,穿过数十年时空,看见苍老的高可亭老人,立在自己年纪轻轻的儿子遗体旁边,白发苍苍,老泪纵横……

作者简介:

鄢永华,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1989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诗歌、散文、随笔、文学评论等作品散见于《贵州日报》《贵阳日报》《贵州政协报》《贵州民族报》《铜仁日报》《贵阳文史》《人文贵阳》《贵州作家》《贵州作家·微刊》《中国作家网》等。报告文学作品《春雨润绿苗》获2003年度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铜奖。